若无周总理,毛主席的伟业恐悬了?一桩密谈揭开历史真相
1934年的瑞金,空气里都是绝望的味道。国民党几十万大军压过来,中央苏区眼看就要被碾碎。
毛泽东憋着一股劲,死活不肯走,执意要跟根据地共存亡。整个指挥部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谁劝都没用。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周恩来深夜赶到,把毛泽东拉进了屋里,俩人关上门,谈了整整一夜。
门外的人只听得见零星争论,却谁也不知道里面究竟发生了什么。天亮门开,毛泽东同意了转移,这才有了后来的长征。
那一夜的谈话,假如周恩来没能说服毛泽东,红军的火种很可能就地熄灭,中国的近代史恐怕要彻底改写。
很多人总喜欢把他们俩放在天平上比来比去,其实大可不必。这俩人的配合,不是简单的“一加一”,而是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缺了任何一方,这锅“中国革命”的饭都可能夹生。
毛泽东是大刀阔斧的战略家,负责在地图上画出一条谁也想不到的路。周恩来就是那个最顶级的执行官,负责把这条路上的每一块石头都铺平。
建国初,百废待兴。毛泽东提出要搞工业化,要造自己的飞机大炮。具体怎么干?周恩来接了过来,一手操办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从苏联请专家,到全国调配资源,再到具体项目的落实,他事无巨细。短短几年,工业产值翻着跟头往上涨,为国家打下了坚实的底子。
许多人不知道,在更早的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杨虎城扣押了蒋介石。消息传到延安,党内喊打喊杀声一片。
是周恩来临危受命,顶着巨大风险飞到西安。他不是去泄愤的,而是去灭火的。他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最终促成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局面。这一步棋,直接盘活了整个民族抗战的大局。
这种在关键时刻稳定局面的能力,周恩来展现了不止一次。
他这个人,细致到了骨子里。据说修建人民大会堂的时候,宴会厅的水晶吊灯,他会亲自过问用了多少颗螺丝钉,确保万无一失。
对外招待外宾,菜单怎么定,座位怎么排,甚至上菜的顺序,他都要亲自审定。这种极致的严谨,恰好弥补了毛泽东那种不拘小节的浪漫主义气质。
一个负责仰望星空,一个负责脚踏实地。
在国际舞台上,这种配合更是天衣无缝。1954年的日内瓦,新中国头一回走上世界舞台,对面坐的全是老牌列强,个个等着看笑话。
周恩来不卑不亢,一番话下来,逻辑缜密,气度非凡,连西方记者都不得不承认,这个新来的红色中国,不容小觑。
第二年的万隆会议,面对亚非国家间的各种矛盾和西方国家的挑拨,他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这四个字,一下子化解了会场的紧张气氛,也成了中国外交沿用至今的智慧。
当然,他们之间并非没有分歧。毛泽东晚年的一些决策,现在看来确实有待商榷。
周恩来心里未必完全认同,但他从不在公开场合挑战毛泽东的权威。他会选择在私下里,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去沟通,去劝谏,尽力把一些政策的冲击降到最低。
他用自己的方式,保护了一大批干部和知识分子,为国家保留了元气。这种“补台”的智慧,比单纯的“反对”要高明得多,也困难得多。
他们的关系,超越了普通的君臣或同事。那是一种在战火硝烟中凝结成的、绝对的信任。毛泽东可以放心地把整个国家的日常运转交给他,自己则专心思考战略和方向的顶层问题。
纵观历史,能达到这种默契程度的政治搭档,屈指可数。
毛泽东是舵手,决定了航船的方向;周恩来则是大副,保证了航船的平稳运行,二者缺一不可。他们的合作,不是权力斗争的零和博弈,而是为了一个共同理想,实现了能力的完美互补。这或许才是他们能共同开创一个新时代,最根本的原因。
散户如何给股票加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