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分别表决通过了《关于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并将共同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今天上午,三省一市人大常委会共同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此次协同立法的相关情况。
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立法,是解决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层次问题的重要保障,也是加快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关键举措。市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长三角地区在科技创新协同中取得的成果,源于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深层次变革。
全方位建设长三角科创共同体
在共推创新协同机制方面,三省一市科技部门联合印发《三省一市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行动方案(2022—2025年)》,建立“4+1”工作协同机制,形成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工作专班及其秘书处的工作架构,工作专班建立季度会议机制。去年底以来,三省一市科技部门密切配合当地人大,加快开展《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立法工作,进一步推动深层次制度协同。
在共蓄战略科技力量方面,长三角地区国家实验室发挥“总平台、总链长”作用,在基地共建、任务协同等方面加快形成合力。合肥国家实验室在上海设立基地,苏州国家实验室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浦江国家实验室联合中科大、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共同开发“风乌”气象海洋预报大模型体系。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南京大学、浙江中电海康、安徽科大讯飞等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共建8家全国重点实验室。上海张江、安徽合肥“两心同创”加速推进,上海高等研究院承担合肥先进光源关键设备研制任务,安徽本源量子科技与上海超级计算中心率先实现“量超融合”。
在共创联合攻关机制方面,科技部会同三省一市建立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合作机制,探索以“揭榜挂帅”形式,组织跨区域联合攻关计划。2022年以来,面向国家和区域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征集企业需求329项,对外发布重点需求89项,立项支持64项。2024年以来,以联合攻关项目为牵引,启动建设两批共24家长三角创新联合体。三省一市去年还签署了《关于加强基础研究合作的框架协议》,组织实施长三角联合攻关(基础研究)项目,立项支持15项,开展面向产业应用基础研究的“同题共答”。
在共享科技资源开放方面,“科技资源+科技服务+科技政策”融通的跨区域服务平台已纳入大型科学仪器49518台(套),仪器总价值超590亿元。目前,长三角科技创新券已在上海、浙江、江苏全域以及安徽部分区域实现互联互通,为三省一市企业兑付科技服务超7000次,服务总金额超5.5亿元,创新券支持金额超1.8亿元。
上海松江区G60科创云廊
促进开发区跨省域联动发展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提出:促进各类开发区(园区)跨省域、跨园区交流合作和联动发展,共建跨省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此外,今年7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同两区一县政府联合发布《关于推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跨省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举措(试行)》,进一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跨省域高新区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跨省域高新区规划面积49.16平方公里,包括青浦园区、吴江园区和嘉善园区。市科委表示,将把青浦园区西岑科创中心打造成具有强大辐射带动能力的高新区创新策源之“芯”,建设G50数智创新走廊、蓝色珠链生态价值绿廊,布局东部转移转化、西部高端制造、南部科创服务三大功能片区,加快建设朱家角工业园、练塘工业园、祥符荡创新中心等产业园区和创新载体,带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全域高质量发展。
在G60科创走廊,九城市GDP占全国1/15,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国13.3%,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占全国11%,独角兽企业数量占全国12%,上市企业数量占全国14%,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占全国1/5,区域综合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城市集群前列。
沪宁沿线也是长三角协同创新的一条“黄金带”。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镇江、泰州去年GDP总量超过15.1万亿元,占长三角经济总量的45.6%,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上市科技公司集聚,堪称中国创新浓度最高的经济轴线。“推动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是普陀区服务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普陀区沿沪宁协同创新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陆海说,“我们将积极打造引力场、智汇源、孵化器、服务中心四大功能,深化沿沪宁协同创新服务功能,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联合攻关,带动提升区域科创能级。”
散户如何给股票加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