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舔盖,怎么吃到盖子上的酸奶?如何减少擦黑板时的扬灰?最近,上海院士风采馆携手杨浦区青少年科技站举办了以“科学与智能未来首期研学探索营:点燃科研启蒙的火种”为主题的科创讲座活动,30名小学生和30名中学生走进院士风采馆,在“小小研究员”活动中开启了一场科研启蒙之旅。
小学组活动中,杨浦区少科站老师吴雯以“什么是科创?为什么要做科创?怎么做科创?”为核心,将科学思维的种子播撒到孩子们心中。通过“问题提出—制定方案—项目结题”的三阶模型,吴雯引导孩子们思考研究课题的逻辑闭环。她还以生活化的应用为导向,引导小学生从生活现象中观察、提问并提炼科学问题,比如:为什么工字钉的尖头能扎进木板?如何减少擦黑板时的扬灰?以这些生活中的小问题为切入点,让科学探究变得更有趣味。
吴老师说,科创启蒙的价值在于培养目标导向、路径规划、价值评估的系统思维。通过头脑风暴,她引导孩子们从“为什么同学总在研究上重复犯错”的疑问出发,逐步构建起“调查原因→设计对策→验证效果”这一完整研究链条。
这个活动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老师退居二线,让孩子们成为课堂主角。当被问及“如何制定可行的研究方案”时,一名同学提出“制作模型测试”方案,引发全场掌声。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互动模式,有助于让科学思维培养真正落地。不少家长在课堂上全程记录,一位母亲感慨:“原来课题研究可以这样有趣,孩子不仅学到了课题研究思维,也体悟到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逻辑闭环。”
一名中学生在研学探索营上展示她和同学们的设计方案。
中学组的讲座同样精彩。吴雯首先强调了中学生进行创新课题研究的重要性:能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科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关键作用,看到科学知识的广泛应用。随后,她化身科学向导,带领同学们探索科创课题研究的旅程。第一步是科学选题,就像在茫茫知识海洋中寻找独特岛屿,既要是中学生有兴趣探索的那片领地,又要贴合学习和生活实际的脉搏。接下来的开题论证环节像学术启航仪式,小小研究员们要化身演说家,讲述选题背后的故事、研究的缘由以及准备使用的“航海工具”。
在分组研讨环节,同学们展现出未来投身科技创新的潜质。交大附中组设计的《蛇形采摘机器人设计方案》新颖精巧,融入了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复旦附中组设计的《红外测距机械臂设计方案》引入红外测距的物理学原理,通过闭环控制实现了基于位置反馈的搬运和抓取任务,有望适应多种工业环境。同济中学组设计的《直立式移动采摘机设计方案》则大胆采用了液压升降机和可移动底盘的机械结构,可提升装置的采摘效率。
上海院士风采馆“科学与智能未来”暑期科普营的举办,为青少年搭建了走近科学的桥梁,更通过“科创开题报告”这一载体,为培养具有系统思维能力的人才提供了实践样本。当青少年的好奇心与系统的科研方法相遇,科研种子已植入学生们的心田。
散户如何给股票加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