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特朗普总统的推文和白宫的种种风波霸占着全球新闻头条时,你可能没注意到,一场真正能搅动你我钱袋子的风暴,正在欧洲大陆的中心,那个一向以严谨、刻板甚至有点无聊著称的国家——德国,悄然酝酿。
主角就是德国,它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惊掉下巴的决定:准备砸下近万亿欧元。你没听错,是万亿,欧元。
这笔钱,对于一个把“省钱”刻在骨子里的民族来说,简直是石破天惊。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决定暂时解开那个捆了自己十多年的“紧箍咒”,也就是写入宪法的“债务刹车”。这笔巨款将投向哪?答案是那些早已积弊已久的国防和基础设施。消息一出,全球资本市场闻风而动,一场由德国人请客的资本盛宴,似乎已经开席了。
要理解这场风暴的威力,你得先懂那个叫“债务刹车”的奇葩规矩。这玩意儿在2009年被郑重其事地写进了德国的根本大法,严格限制联邦政府每年的赤字不能超过GDP的0.35%。这道枷锁的初衷,是为了避免重蹈当年欧债危机的覆辙,也确实让德国在过去十几年里攒下了厚实的家底。
看看数据就知道德国人有多“抠门”了,它的债务占GDP比重只有66%,远低于动辄超过100%的英美日等国。然而,纪律的代价是沉重的。德国的基础设施肉眼可见地老化,国防开支更是捉襟见肘,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就像个没睡醒的巨人,常年都打不起精神。
今年2月大选后,新官上任三把火,新政府终于下定决心,要给这个巨人松绑。万亿投资计划一抛出,无异于在平静的资本湖面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尽管真金白银要到2026年才能完全到位,但嗅觉比猎犬还灵的资本市场,早就把这份未来的预期,提前兑现在了今天的价格里。
万亿欧元的狂欢派对
市场的本能反应是狂热的,甚至有点失去理智。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汇率。今年以来,欧元兑美元的汇率上涨了13%,而且几乎所有涨幅都集中在2月德国大选之后。过去,投资者们习惯性地把美元当成避风港,但现在,德国这场豪赌让人们看到了欧洲经济复苏的希望,资金开始掉头涌入欧元区。
这股热潮甚至绑架了欧洲央行的政策预期。尽管央行此前已经降息一个百分点,但市场普遍认为,明年利率水平别想低于2%。逻辑很简单粗暴:德国搞这么大规模的财政刺激,通胀压力肯定会抬头,央行哪还敢轻易放松银根?
股市的反应则更为疯狂。德国DAX指数今年飙升22%,连更能反映本土经济状况的中型股MDAX指数也上涨超过20%。这成绩,比华尔街的基准指数高出近10个百分点,简直是把美国同行按在地上摩擦。要知道,DAX指数的成分股多是跨国巨头,本土收入仅占两成,这次连MDAX也跟着起舞,说明投资者是真心相信,德国经济的春天要来了。
其中,欧元区的电气化国防板块更是直接暴涨75%,是美股“七巨头”涨幅的三倍还多,资本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冲着德国未来的国防大订单去的。就连一向死气沉沉的债券市场也出现了反常现象。通常央行降息,国债收益率会下降,但德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反而涨了30个基点,30年期的更是夸张地涨了70个基点。
盛夏派对的冷思考
这背后依然是预期在作祟。一方面,市场预计德国要大规模发债来筹钱,债券供给一多,价格自然受压,收益率就上去了。另一方面,万一经济真的过热,通胀风险变成现实,投资者自然会要求更高的票面利率,好对冲未来货币贬值的风险。
更有趣的是企业盈利预期。市场对2025年欧元区企业的盈利增长预期几乎降到了冰点,但对2026年的预测却直接冲上了12%以上。这就像一群饿肚子的食客,明知道今天的餐桌上啥也没有,却坚信明天会有一场饕餮盛宴,于是纷纷提前把筷子举了起来。
然而,这股源自春天的乐观情绪,到了夏天却开始降温。不是大家不期待那万亿投资了,而是这笔钱到底该怎么花、花在哪,德国国内自己先吵成了一锅粥。
有人说必须优先修复老掉牙的铁路网,有人认为得先补上国防的短板,还有人在专项基金和直接财政拨款的路径选择上争执不休。投资者眼巴巴地看着计划迟迟没有下文,心里的问号也越来越多,市场的热度自然也就慢慢消退了。
不过,德意志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罗宾·温克勒觉得,市场有点太心急了。他指出,2025年的预算法案上个月才刚通过,在第四季度之前,本来就不会有太多实质性的动作。他还算了笔账:截至7月份,德国的财政赤字才410亿欧元,离全年1430亿欧元的目标还差得远呢。这意味着,第四季度政府必然会开足马力花钱。
光吃糖不长肌肉
所以,这波“糖”是迟早会发到市场手里的。但温克勒也点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一部分所谓的“新投资”,很可能被用来填补旧的窟窿。比如,政府可能会把本该用于全新项目的钱,悄悄转移到现有的国家基础设施基金里。
这就好比你爸妈承诺给你买个最新的游戏机,结果却拿这笔钱去修了家里用了十年的旧空调。你或许不会马上察觉,但最终得到的,远不是当初想象的那般美好。因此,德意志银行的判断也显得十分微妙:短期内,万亿投资确实能将德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从0.5%提升到1%,这波“糖价飙升”足以提振市场;但长期看,这股热潮能持续多久,得打个大大的问号。
为什么长期不被看好?德意志银行用了一个绝妙的比喻:财政刺激是“财政糖”,而结构性改革是“蛋白质”。糖可以提供短暂的能量,让人一时兴奋,但只有蛋白质才能真正地增长肌肉,强健体魄。
眼下的德国,正是“糖”已经端上桌,“蛋白质”却迟迟不见踪影。那些相对容易推行的改革,比如削减能源税、简化项目审批流程,确实在为明年的投资铺路。但真正触及核心的硬骨头,比如社保体系改革、养老金制度调整、就业激励措施等,却基本没人敢碰。
最关键的是,“债务刹车”目前只是被“暂停”,而非“改革”。这个曾被德国经济部长吐槽为“自己绑住自己的手打拳击”的制度,未来何去何从,还是个未知数。如果不能从根本上理顺财政规则,未来的投资依然会束手束脚。
结语
说到底,德国这股万亿“糖潮”能否真正拯救欧洲经济,现在谁也不敢下定论。短期来看,随着第四季度支出洪峰的到来,股市和经济数据或许还能再热闹一阵子。但从长远来看,如果结构性改革的“蛋白质”迟迟不能跟上,这波由预期推动的热潮终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已有专家预测,德国的债务占GDP比重在十年内可能攀升至80%甚至90%。到那时候,光是还利息就将成为一笔沉重的负担,更别提新的投资了。全球的投资者都在紧紧盯着柏林,因为德国不只是德国,它更是整个欧洲经济的发动机。
如果这台发动机能借此机会重新点火、强力运转,那么欧元将更加稳固,欧洲资产也将更具吸引力。反之,如果它只是空转几声便再度熄火,那么此前因预期而疯涨的股市和汇率都将被打回原形,整个欧洲经济恐怕又要再躺平好几年了。这件事也给我们提了个醒:看经济不能只看一时的热闹。这就好比我们的日常生活,偶尔一顿大餐固然过瘾,但要想身体健康,终究还是要靠均衡的饮食和持之以恒的锻炼。德国的“糖”已经上桌了,但决定欧洲未来经济成色的,是那份还不知在哪儿的“蛋白质”。
散户如何给股票加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