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了吗,广电总局最近下了一道狠命令:抗战题材微短剧必须立刻收一收“神剧体”,杜绝那种主角会自动回血、弹尽粮绝还能拿出隐藏外挂打鬼子、敌人全程智障化的“奇幻剧本”。
一句话说:要真实,不要脱离常识;要传正气,不要搞“幼稚风”。这波操作真是中国影视的一针清醒剂!
“神剧”泛滥:真不是拍给鬼子看的笑剧
为什么要重拳出击?原因很简单——近年来网络上那些抗战“神剧”越拍越离谱:
主角拥有神技能,挨打不掉血、粮弹不断,还能一弹退敌; 日军成“二愣子”“萌妹子”,主角随便个人就能弄死几十; 历史背景被砍成“个人复仇”,把全国抗战变成一个人刷副本。展开剩余74%这种“我军超神+敌军智障”的设定,把抗战真实的艰辛变成了“灯泡弹幕”,误导群众心态,尤其伤害青少年历史判断力。广电总局点名要摒弃这类“悬浮设定”“奇功神技”,还原真实抗战;杜绝把家国情怀简化为“一个人打天下的爽剧”。
官方这波管控并不是要箍住所有抗战剧,而是提了几条“该怎么拍”:
贴常识,脱常人:主角别由一个人撑起“国家战局”,避免“超能力”设定; 还历史一个交代:敌我强弱、装备对比、战术对垒,都要合乎历史逻辑; 主旋律要回主干:要弘扬集体抗战、党组织作用,而不是小人物一人复仇; 拒绝侮辱智慧:“敌方弱智化”“我方超人化”都得停,这是娱乐底线,也是尊重历史的起点。相似教训:从《雷霆战将》到《亮剑3》
这种“控神剧”的做法并非全新。2020年《雷霆战将》被指“八路军住别墅”“手撕鬼子”等剧情浮夸,被新华社人民日报点名后迅速下架。
在更早时候,《亮剑3》《河山》等抗战剧则被批精确还原、尊重历史,获得老兵点赞,是反例也是范本。
微短剧不是快餐,是“传情载体”
广电总局这次重点提及“微短剧”——网剧、小视频那种快节奏产品:
它们传播快、制作成本低、吸引力强; 同时也最容易为了流量丢掉历史信仰,把剧情拍成“快餐战争片”。大批量“快消”内容错在:热血、快节奏、不讲道理,把主旋律挑逗成娱乐快餐,长期下来会让人对历史剧本失神。
广电提建议:快节奏也能“快而有深度”,不要牺牲历史逻辑换取爆点。《管理提示》不只是封杀,更提出了“怎么拍”的方向:要有历史厚度、人物深度、战场泥沙感。
这次发文看着狠,其实是给行业划了条“进步的护栏”。目的是引导内容不至于掉进“娱乐至死”的坑里,让抗战剧既燃又有度。
观众也该知道:喜欢看抗战剧没错,但别被“超人剧情”耽误了对历史的敏感与敬畏。
广电总局这回不“喊话”,是真的要压实责任,让抗战剧重归“慎之又慎”。杜绝“神剧”,不是否定热血,而是要“热血更可信”。还历史一个真相,还观众一份尊重,让抗战题材回到“真历史+真英雄+真精神”的轨道上。这样画好家国情怀的底色,观众才会真正被打动,行业才不会在出口成拳里丢掉初心。
愿我们的抗战剧,不再是灯泡下的“花瓶”,而是时代里的“灵魂之剑”。
注: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作者删除
发布于:上海市散户如何给股票加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